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健康科普成为大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领域正遭受着不当商业推广的严重侵蚀,从天花乱坠的虚假宣传,到打着科普旗号实则推销产品的不良行径,层出不穷。因此,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已刻不容缓。近期,上海推出针对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传递出不容忽视的强烈监管信号,相关行业要引起注意。
规范健康科普:上海清单划定“红线”
3月24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首次明确禁止医务人员在科普活动中夹带商业推广行为。清单规定,禁止借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不当牟利。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当前健康科普领域的“伪科普”与“商业化捆绑”两大痛点。
近年来,夹杂科学概念和专业术语的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大肆传播,看似传递知识,实则推销保健品、营养品、化妆品等。比如,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认证为广东某三甲医院“神经康复科”的专家,大谈食用益生菌的好处,其主页还为某品牌益生菌冻干粉带货,该产品标价59.9元,销量接近3000件。这类打着健康科普旗号、实则为个人牟利的带货行为,使健康科普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上海清单的出台,不仅为医务人员明确了行为底线,也为直销行业提供了合规参照。以往包装“养生专家”、虚构科学概念,将科普内容作为产品推销工具的做法,如今已被列入负面清单。企业若继续违规,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伪科普乱象:虚假信息与夸大宣传并存
3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直播带货调查结果,在100件直播间宣称功效食品中(所有产品不涉及有“蓝帽子”的保健食品),69件存在一些对消费者信息误导的行为。经调查发现,相关产品直播间分布渠道不均,主要集中在抖音、快手、淘宝、小红书这4个主流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果显示,部分主播宣称的“降糖类食品”,缺乏充分依据,甚至暗示消费者食用产品后可停药,而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调整需基于专业医学评估和医生指导。此外,部分直播间宣传产品含有“神奇成分”,如 “太空灵芝” 等,但相关成分功效未经验证,实际检测也未检出相关物质。上海市清单严令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严禁夸大疾病治疗效果。
这些乱象背后,一方面是不法商家受利益驱使,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心理作祟;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存在逐利性,在内容审核上存在漏洞,对伪科普内容监管不力。这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乱象的滋生。对此,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
过去一年,多项政策文件出台,从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打击网络不实和伪专业信息,到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医疗广告与科普的边界,在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下,健康科普领域的这些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合规科普,回归健康本质
直销行业产品多聚焦于健康、保健领域,消费者对相关健康知识有着强烈需求,这为企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一轮整治下,直销企业应严格遵守法规,并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企业和个人在宣传和销售产品时,要严守科学事实,以透明、合规的方式开展业务,避免陷入监管困境,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生态。
互联网健康科普整治是维护公众健康和市场秩序的必要举措。无论是医务人员、大健康企业、直销企业还是网络平台,都应积极响应监管要求,相信在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下,这些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让健康科普真正回归科学、严谨、纯粹的本质,让大众能获取真实可靠的健康知识,享受其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