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传来消息,自4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正式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这一行动针对短视频领域的不良现象,对广大互联网用户和直销行业从业者意义重大,预示着平台发展将更加规范,网络环境会愈发清朗。
短视频领域迎来新整治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人均每天刷短视频时长高达2.6小时。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短视频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却层出不穷,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以及违规引流等问题,给社会舆论、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此次专项行动对维护用户利益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其中多项与直销行业密切相关,而违规引流营销问题尤为突出。
在网络上,违规引流营销手段多样且危害极大。不少人利用“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导老年人等非理性消费,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打着“网络打假”“维权斗士”等旗号,发布虚假“打假”“测评”“探店”内容。他们的目的并非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而是误导用户对相关品牌形象、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认知,以此获取不当利益。
在直销行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部分职业打假人妄图通过恶意抹黑直销企业来博取流量。例如去年,小编曾撰写过一篇《“网红打假”盯上直销企业?中央严打非法牟利行为!》的文章,讲的就是一位职业打假人企图通过打假直销企业来获取流量和不当利益,最终打假失败,如今账号已经被封禁。
直销企业长期深受违规引流营销乱象的困扰。中央网信办开展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此类行为,今后打假人不敢再随意针对直销企业,违规者必将受到严惩。
此外,恶意虚假摆拍和散布虚假信息问题也不容小觑。当下,短视频领域虚假摆拍现象泛滥,一些人通过自我包装、作秀等手段,编造“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等虚假人设和情节,虚夸“爽剧”经历来收割流量牟利,严重破坏网络生态环境。部分人或组织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剪切拼凑”“断章取义”“故意模糊时间地点”“冒用身份”等手段恶意制造不实信息。例如,在直销行业,有的通过抹黑竞争对手来抬高自己或相关产品的知名度,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让直销企业深受其害。
从这些整治重点可以看出,未来短视频和直播行业,踏实创作真实内容才是发展的正道。
下步清朗行动整治重点
事实上,这并非中央网信办在2025年开展的首次整治行动。今年1月19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5 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打击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违法活动引流等问题。截至2月13 日,微博、抖音、快手等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03万余条,处置账号9.7万个,充分彰显了整治网络环境的坚定决心。
随后,2月2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并表示将有序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各项任务。通过下面的表格,能直观了解后续整治重点的发展趋势。
总体看下来,针对性很强。其中此次对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问题的整治十分具体。同时,2025年新增了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在当前AI技术浪潮下,AI合成技术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沦为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重要手段。直销企业在积极布局AI技术,将其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关键环节时,需要紧跟法律合规与监管要求,规避违法风险,以适应不断趋严的网络环境治理趋势,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另外,今年的重点任务还包括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对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从事虚假不实测评等问题将加强处置。
此次专项行动的推进,标志着网络空间将进入更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对直销行业而言,恶意营销行为的减少有助于重建消费者信任,推动行业良性竞争。未来,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相关企业,均需以真实内容为核心,主动配合监管要求,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这样才能在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中实现可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