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意进军直销的企业一边紧锣密鼓筹备牌照申请材料,应对申牌;一边要按照直销法规进行调整转型,主动适应国家标准。在面临机制“脱胎”时,无论是直销企业还是直销团队,无不感叹“转型难”!到底难在哪里?为何这么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直销业研究课题主持人秦永楠,昨(19)日在蓉接受了天府早报独家专访。
转型难企业必须出新招
记者:在直销法规正式出台后,转型难在哪里?
秦永楠:直销法规正式颁布后,90%以上的直销企业都面临困难地转型。难就难在要将模式中被企业已经熟练运用和掌握,却在法规中涉“传”的机制彻底废止;需要重新寻找新的机制进行替代。
风险大追求收入最大化
记者:多层次直销在国内盛极一时,在国家立法生效后,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显得相对沉闷,一些企业也并不甘心放弃多层次直销模式,原因何在?
秦永楠:中国直销和美国直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美国是以消费占主导,实现消费需求的最大化;中国是以就业、创业为主导,就要求收入和利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收入的最大化过程中,特别是以就业为主导的这一部分直销人员,理所当然倾向追求做直销层级为主。如普通消费者发现一般直销企业的产品与传统企业的同类产品比较,其价格往往要高,这不仅是直销企业的产品品质好,一个潜在的原因正是一些企业达到一定营销层级后,营销成本在增加,从而推动价格的提高。
难度大需要各界多支持
记者:各种不同类型的直销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转型与创新之间存在何种厉害关系?
秦永楠:转型过程中,外资企业的风险在于多数外资企业总部在国外,公司的直销体系即直销人员及其组成的团队在中国内地,跨国公司的决策链很长,加之企业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理念存在着磨合的问题;同时现阶段面临着对政策法规环境的适应问题,顺利转型存在很大的难度。内资企业的经验、资金等方面实力不及外资,但其身在本土,“船小好调头”,无论公司还是营销团队,可以通过双方协商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转型过程中的成本代价和风险同样很大。解决中国直销业第二次转型的各种难题,需要直销公司和直销人员共同进行探索、创新。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对于探索和创新,应该得到应有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