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学知识的两极之间
2008-01-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liwei

   人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对每个人来说不言自明,但对教育学是什么的问题,恐怕大部分人都处于懵懂之中。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励雪琴教授著的《教育学是什么》一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之一),在充分继承教育学知识传统的基础上,从几个侧面,极有创意地探讨了“教育学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学是什么》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教育学理论的基本构造,使读者对教育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最为难得的是,在读《教育学是什么》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受到“以读者为本”的苦心——作者极力为读者顺利阅读、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供方法指导。与许多或“张扬自我”或“展露个性”的教育学著作不同,《教育学是什么》不“以作者为本”,正因为如此,读者能从本书中体会到作者对我等后学的殷殷之情。虽无缘与励雪琴教授相见,但敢据此斗胆断言,她是一位善良诚挚、真心关爱青年学子的导师。

  作者言简意赅地梳理了西方教育学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匠心独运地把教育学在西方历史上的发展分为艺术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阶段。艺术阶段以夸美纽斯、卢梭为代表,科学阶段以赫尔巴特、斯宾塞、拉依、涂尔干为代表,哲学阶段以杜威为代表。作者并没有泛泛介绍许多教育家,而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人物作精细分析和深入评断,这便于读者具体了解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内涵,体会他们在西方教育学整个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进而自觉地尝试把握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中外先贤智慧中的历史取向,是学习和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基本路径。近来,急功近利的学风使我们很少能看到历史感厚重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是什么》从历史出发,向青年学子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架构,以历史来反思当前的教育学,形成一条严谨的理论思维路线,足见作者的锐利目光和审慎态度。学习教育学史,不仅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规避虚无主义的陷阱,而且带来智力训练的乐趣和求知渴望的满足。

  作者分别以人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展开对教育(学)中的一些“关键项”——如人(受教育者)、学校和课程等的分析;引进了“未完成的人”、“人生全程发展”等概念,提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等论断;探讨了实施终身教育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这都切合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为青年学子的自我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教育学是什么》一书中,起导航作用的是对制度化教育中“学校”弊端的分析。作为社会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系统代表着统治阶级或阶级联合的意志,担负着人的社会化重任。作者揭露了制度化教育中社会意识的主导和控制作用,指出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这对我们祛除制度化教育花环的蒙蔽作用,意义重大。作者积极发掘学校系统的本质,强调学校不单单是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机构,学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时,是以先履行“非教育”的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学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是服务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目的的。针对学校中这种非教育因素影响过大的现象,作者提倡学校教育、社会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的整合与平衡。这对消除制度化教育的缺陷有积极意义。

  展望二十一世纪时,作者对教育学的国际化取向和综合化发展进行了大胆设想和理论建构。作者认为,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教育学定会成为一门“显学”。这似乎是绝对的“乌托邦”命题,要实现它,存在着天大的困难。但这种激励后学的隐衷,转而成为教育学“必要的乌托邦”。

  现时,一些学者专注于个人知识的生产(其中固然不乏“炮制”),另一些学者专注于个人知识的推广(自然有些“暴利”),还有一些兼及两者(当然也就少不了“炮制”+“暴利”)。在这样一些“高远的”、“清高的”知识和“实用的”、“实惠的”知识之间,独缺一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普及环节。可以说,《教育学是什么》适逢其时、恰如其分地沟通了知识的两极,成为高远知识与实用知识(或清高知识与实惠知识)之间的桥梁。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为读者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相信人们研读它的时候,会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 联系电话:010-82330198

Copyright2007@CDSP.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直销专业网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1628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逸峰律师事务所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9114780号-3 营业执照  图书经营许可证 书店

版权规北京海畴所有